24日,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中,反映西藏牧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“斗牦牛”的《藏地喜乐斗牦牛》最终拿到了8分以上的高分,体育馆的走廊里几乎装不下这群孩子们的欢呼。令人稍感意外的是,这一表演来自北京市代表团,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这群藏族的孩子们,目前都在北京西藏中学读书。
11月24日,北京队选手表演藏地喜乐斗牦牛。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
北京西藏中学于1987年建校,面向西藏自治区招生。学校在朝阳区所在的街道也因学校得名,叫作高原街。经过考试,孩子们从雪域高原来到高原街,度过三年高中生活。
“斗牦牛其实我是只有在家乡看到过的,是我们西藏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,非常荣幸能把它带到全国性舞台上,让各族人民都能看到!”高三姑娘旦增曲吉的语气里还带着刚刚表演完的兴奋。
这个拉萨姑娘说,因为西藏现在城市发展很快,她也只在自己的老家林周县看过斗牦牛表演,还是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看,因为“牦牛冲撞的时候,能把草皮都掀起来”。在老家的生活里,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早起放牛,“和太阳一起起床”,日出的时候太阳照在草皮上,牛身上也镀上一层金光,“美如画卷”。
来自日喀则市定日县的顿旦对这样的场景也很熟悉,她很开心通过表演,可以给全国展示家乡的生活是什么样子。她和旦增曲吉是这20个孩子里为数不多的高三生,几个人还开过一个小会,讨论如何平衡训练和学习。大家一致觉得,能在这个民族盛会上展现家乡的民族风采与特色,要坚持下去。
谈到这次来到海南的心愿,顿旦说:“希望能尽量多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,也把我们自己的藏族文化跟其他民族分享,了解大家有什么一样的和不一样的地方,去拓宽自己的世界观。”她还有一个期待:“我们家乡主要是湖,还想去看看大海。”
11月24日,顿旦在表演项目结束后。新华社记者 郑直 摄
对于队伍领队、北京西藏中学副校长刘鹏来说,这也是他这次带学生们来的初衷。队伍中的孩子们来自拉萨、昌都、日喀则等西藏各地,有的孩子只从家乡经过拉萨来北京,还从未去过别的地方。学校的生活很丰富,有藏文课,有艺术节、体育节,但能通过运动会出来看看很重要。
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与其总在书本上静态地开展教育,还不如这样动态地让他们亲自来看、来体验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,各个民族的闪光点。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行走的教育,对他们来讲可能会更深刻,更生动。”刘鹏说。
他也感慨,现在的这些孩子们更幸福。学校上世纪建校初期,青藏铁路也还在建设中,学校的许多孩子可能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。但随着现在的发展,孩子们暑假寒假年年都能回去。“我们也跟孩子们说,咱们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出来,是和国家的发展分不开的。他们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,挺好。”
11月24日,北京代表团与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队员们在演出后合影。新华社记者 郑直 摄
刘鹏接受采访的时候,广东代表团的表演《同心共“竹”中国梦》也刚刚结束,孩子们和广东代表团的演员们围在一起,留下一张欢乐的大合影。
这样的场景在这几天发生了很多次。旦增曲吉说,在开幕式彩排的时候,北京队的大巴离开得比较晚,他们就在车里跟经过的每个车里面的人都打招呼。大家穿着不同的服饰,特别热情地回应,让他们特别开心。“我们和青海代表团、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、香港代表团都合了影,当然还有西藏代表团,我们还击掌用藏语互相加油,有一种回家的感觉!”
11月24日,旦增曲吉在表演后接受采访。新华社记者 郑直 摄
北京西藏中学的学生们,许多在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。建校37年来,学校培养了7000余名毕业生,约6000名毕业生返回西藏工作,成为西藏自治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。
“我们学姐里还有飞行员呢!”旦增曲吉说,高三的她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。“我想大学的时候学法学,然后回西藏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。”
关键词: